先簡單了解台南歷史

 


「全台首府」、「古都」是我們生活裡和歷史課本上和台南連在一塊兒理所當然的字眼,但為什麼曾經是首府?古都到底有多古老?安平古堡和赤崁樓到底在當年扮演什麼角色?民生綠圓周遭為何有那麼多重要古蹟?民權路上為何有那麼多老字號的店?老實說,在整理台南的歷史和景點資料前,一切是懵懵懂懂、一知半解,處在這樣的狀態下,總覺得走在台南任何街道上、拜訪任何景點、甚至品嚐小吃,都有種不知所以然的不踏實感。 所以,我們決定幫大家把台南的歷史和來龍去脈搞清楚。

上網找資料和看書會有很多複雜而令人眼花撩亂的敘述,有的太過文言冗長,有的交代的太隨便,這裡幫大家用不同歷史階段劃分,每段說些我們覺得重要且至少得了解的事件,至於每個事件發生地點更詳盡的資料,就請大家耐心等待我們慢慢把其他景點的歷史和故事整理出來了。當然,我們不是專家,資料也都是參考眾家說法幫大家做個整理,有不精準的地方,大家盡量提出了!


* 開始

最早是台灣平地原住民平埔族的西拉雅族居住,荷蘭人來之前已有原住民聚落和漢人的暫居地。

註: 西拉雅族(Siraya)是漢化很早的平地山胞,在台南以左鎮、大內、新化、白河、玉井、東山最多族人居民,有各自祭祀祖靈的公廨。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活動是「夜祭」,族人向阿立祖祈求後如果顯靈得願,就會舉辦夜祭還願,有獻豬、覆布、敬酒、翻豬、牽曲等傳統儀式。東山吉貝耍(KABUASUA)的夜祭時間是每年農曆9月4日晚上到初五凌晨,白河六重溪在農曆9月14晚上、佳里的北頭洋在農曆3月28日,大內的頭社和官田的蕃子田是農曆10月14日晚上。


* 荷治時期:

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大員為國際貿易據點,1620年建立大員市鎮(就是今天的安平區),另外以赤崁為行政中心。後來在原臺南市位置上建立熱蘭遮城(也就是今天的安平古堡)、普羅民遮城(今天的赤崁樓)二城,還規劃了「台灣第一街」的普羅民遮街 (就是今天的民權路)。

註: 當時荷蘭以東印度公司做為擴展海外貿易和領土的策略


* 明鄭時期

1661年鄭成功以台南為反清復明基地向荷蘭人宣戰取得統治權。赤崁地區改為「東都明京」,大員改為「安平」,開啟東寧王朝時代。


* 清治時期

1684年清朝派施琅攻取台灣滅明鄭。改明鄭的「成天府」為「台灣府」,在首任巡撫劉銘傳將省會遷往台北之前,200年間一直是台灣首府,這就是為何有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這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說法。康熙年間頒布渡臺禁令,但乾隆41年後禁令形同虛設。大量移民湧入,漸成漢人城市。乾嘉年間三大商業貿易組織三郊興起,開渠鑿河以運輸貨物,形成商業繁盛的「五條港區」,是台南的黃金時期。

道光3年(1823年)發生大風雨,大量河沙沖入台江內海,造成浮陸,港口消失。同治3年(1864年)安平港建造完成正式開港,英商在安平設德記、和記洋行,德商設東興洋行。

光緒元年(1875年)在北部設臺北府,在台南的臺灣府改稱臺南府,台南失去唯一行政中心的地位。


* 日治時期

1985年台灣民主國抗日失敗,台南市仕紳推舉英國牧師巴克禮在1985年和日軍會面,引領日本人入城,台灣日治時代展開。日人開通鐵道、建立台南廳舍和地方法院等公家機構,後來又進行市區改正和開通台南運河,台南是在這段期間奠定了現代都市的基礎,一直到1930年代前仍是僅次於臺北的第二大城。


* 二次大戰後

1945年日本於二次世界大戰戰敗,中華民國接管臺灣,改台南周圍為台南縣,台南市改制省轄市,台南縣市分離。1946年台南縣安順鄉併入台南市改為安南區,周圍建了許多眷村,大量外省籍居民遷入。

之後隨政府南部發展重心移到擁有天然港灣的高雄,台南逐漸失去競爭優勢,曾經繁華的台南,就此成為台灣古都的象徵。

大戰後台南開始發展輕工業,先有東區的人和工業區,後來有了安平工業區。1968年市地重劃,四期的竹蒿厝和五期的安平兩區發展最快速。另外城市向東發展,使得當時相鄰的永康鄉也快速發展。1990年代以後安南區設立台南科技工業園區,當時台南縣的新市鄉設立南部科學園區,吸引大量的工作和居住人口。

2010年12月,台南縣市合併為台南市,成為直轄市。

By 有方小編
Publishect January 17,2012

我想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