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仙宮的故事


拜訪台南的五條港區一定得去水仙宮看看。不過如果不問當地人,還真找不到水仙宮的廟在哪,倒是早上的水仙宮市場相當熱鬧而引人注目。其實水仙宮就隱藏在市場的其中一個角落,而且是十分親民的讓廟前的階梯上都有攤販擺著水果蔬菜叫賣。第一次千尋萬找終於看到被擋在攤販後方的廟時,心裡泛起溫暖的莞爾一笑,這個赫赫有名、當年盛極一時的寺廟依舊適當的扮演它保祐常民的角色,繁忙的港渠、貿易、和富商沒了,但還是要照顧這些討生活的菜市攤販。

清朝初期到中葉,水仙宮因為作為「三郊」的總部,是繁華的五條港商區中心點,咸豐年間有首詩這樣描述當時的景象:「水仙宮外是儂家,往來估船慣吃茶,笑指郎身似錢樹,好風吹到便開花」,據說當時連同水仙宮旁的北勢街(今天的神農街)上都是茶樓酒家林立,富賈商旅往來頻繁。(五條港區的繁盛歷史參考這裡

當年擁有華麗三進廟堂的水仙宮,現在只剩下前方門殿,曾經的熱絡繁忙也被將它團團包圍的市場攤販取代,但兀自默默在守護著的,仍是五條港區的人們和那段已經漸漸被遺忘的歷史風華。


水仙宮小檔案

水仙宮主祀水仙尊王,簡稱「水仙王」。因為大禹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水患,造福百姓,民間就以水神奉祀他。主要都是以航海為生的船長、海員或從事貿易業的商人祀奉,是為了祈求水仙王保祐他們海上交通平安。

清嘉慶年間,三郊大修水仙宮,還把廟北面的十三間店鋪改為「三益堂」,作為總管三郊事務的辦公室。日治時期,因為三郊資助過劉永福抗日,加上和中國大陸各地的貿易中斷,三郊商號不是被查抄就是倒閉,也影響到三郊管理的水仙宮,後來日本政府宣布解散原來三郊和洋行買辦合組的「台南三郊組合」,而且拍賣包含水仙宮在內的三郊產業。二次大戰時,為了建防空洞,後中兩殿被拆除,只剩下前殿的三川門殿。光復後,民眾為了感念過去水仙尊王的庇佑,就以僅剩的前殿整建成今天的樣子。現在是三級古蹟。


什麼是三郊?

「郊」指的是以前商行的工會組織,類似今天的商業同業工會。府城因為開發早,所以台灣最早「郊」的組織,就出現在開港最早的台江。府城商業鼎盛時期,最後發展出「北郊」蘇萬利、「南郊」金永順、 「糖郊」李勝興等大郊商,後來聯合成一個組織,就是所謂的「三郊」。

當時,官方的並沒有那麼直接的控制和影響力,倒是民間的商行和仕紳,因為有相當的經濟能力,因此掌控實質的影響力。所以三郊不只要協調、處理五條港的商務貿易事務,就連建廟修路、疏通港道、賑災濟貧、調解糾紛,甚至是組織義民保衛城池等等,三郊都會出錢出力,成為當時社會重要的支持力量。

三郊的貿易市場各不相同,進出口貨物的內容也各有差異。北郊以廈門以北各港的貿易為主,專門處理藥材、絲綢、南北貨等的輸入;南郊是和廈門以南各港做生意,專門採辦煙絲、陶瓷、磚瓦等貨物;而糖郊主要從事的是糖、米、豆、麻等的出口跟轉運。

By 有方小編
Publishect January 04,2012

我想留言